我们的心理宣泄途径不畅通

  高天:(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美国坦普尔大学音乐治疗硕士,美国注册音乐治疗师)

     在国外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而国内人们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医生。隐私文学热说明我们的心理宣泄途径不畅通。                                                      
  1986年我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医院做了音乐治疗师,很深地感受到心理医生在美国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职业。每个中小学都有心理 医生,一些公司也备有自己专门的心理治疗机构。此外美国还有大量的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相当一部分心理咨询的工作,社工有点类似中国的居委会,涉足社区工作, 但都是由一些受过正规训练的人担任。人们一般都接受这样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问题,去看心理医生是一个正常人的正常行为。聊天的时候他们会很随意 的说:我的心理医生对我说……我就知道曾有一个心理医生说有一届美国总统打电话向他咨询心理问题,没人认为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
  而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国的心理医生多数集中在精神病院,在许多人眼里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划等号的,即使是在情形很严重的情况下也耻于承 认自己的心理问题。曾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我一听觉得她的情况很严重,于是我希望跟她面谈。可她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去你那儿不就成了一个心理有问题的人了 吗?
  隐私文学现在成为一种热潮,是不是中国人对隐私的态度较之西方人更开放?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心理宣泄的途径不畅通。在美国 人们通常只把自己的隐私向神父和心理医生倾诉,中国则既无这样的宗教背景,又无完备的心理治疗环境,人们最后找得到的愿意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的人只有记者。 举个例子来说,一本书如果要写20个人的故事,作者一般至少要谈40个人才能筛选出他需要的故事,可见愿意跟他谈的人很多。此外很大一部分读者对隐私文学 有兴趣,是因为自己的隐私得
  不到正确途径的引导,因而关心别人是否有相似的经历和想法。因为他们原先面对自己的隐私时会觉得自己很坏,这些事情不可告人,而当他看见别人 也一样时,他会告诉自己说原来别人也跟我一样,我并不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所以隐私文学会间接地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也在客观上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人类情感 世界的丰富车宣性,最终促成社会行为规范的更加开放和宽容。心理治疗有一种方式叫集体治疗,就是让被治疗者与其他人在一起,逐渐倾吐内心的想法;在某种形 式上,记者倾听被采访者的故事与之异曲同工。
但是隐私文学有一个隐患,这是我作为心理治疗师所担忧的,就是记者毕竟不是真正的心理医生,他倾听的第一目的是写出文章,他需要大量的细节。尽管 最后他可能会隐去谈话者的真实姓名,但由于这些细节的不可替代性,谈话者身边的人还是会一眼看出写的是谁,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最终会伤害到这个倾诉者。 所以找记者倾诉是不会像找心理医生那样最终解决你的心理问题的。
  在任何一种心理治疗过程中,倾诉都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倾听也是一个心理医生的基本功之一。但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是20分钟 接待一个心理患者,这在西方是不可思议的。此外一部分心理医生把心理治疗当成了政治思想工作,讲大道理,也是患者对心理治疗失望的原因之一。另外在中国因 为心理治疗不使用具体手术器械和药物,申请注册时得不到卫生行政部门的批准,说明心理治疗目前还未得到政府的真正认同,这也是中国心理治疗的障碍之一。

服务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媒体报导

本页手机扫描二维码网址